
“据”说 甘肃非遗
数据中的千年文化印记
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
涵盖 10 个类别,分别是民间文学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戏剧、曲艺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、传统美术、传统技艺、传统医药和民俗。
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例
甘肃省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778 项
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
以 83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
非物质文化遗产
所涵盖的类别
甘肃省内不同地区非遗的数量呈现
数据来源:甘肃非遗大数据
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
- 甘肃省非遗分布不均衡,甘南州、临夏州等地非遗资源密集,可能与当地多元文化、历史传承有关。
二、走进甘肃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
省级表性传承人人758名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人3425名
认识非遗传承人
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;3425名市(州)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;
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8名;8798名县(区)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
国家级 | 花儿(松鸣岩花儿会)传承人:马金山
马金山,男,东乡族,1949年10月1日出生,甘肃和政人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(松鸣岩花儿会)代表性传承人。
国家级 | 兰州鼓子 陈增三
2006年5月,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,项目编号V-24。2012年12月,陈增三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甘肃省兰州市申报。
国家级 | 环县道情皮影戏
史呈林,男,汉族,1947年4月出生,甘肃环县人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(环县道情皮影戏)代表性传承人。
阮熙越
出生于刻葫芦世家的阮熙越是兰州阮氏雕刻葫芦艺术第四代传人,雕刻技艺精湛。对葫芦进行不断创新。
兰州雕刻葫芦是一门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,与牛肉面、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。2006年被纳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兰州坊间早就有 ”吉祥葫芦牛肉面,羊皮筏子赛军舰”的说法。
非遗+文化传播
阮熙越 兰州阮氏葫芦艺术馆
兰州市城关区
刻葫芦艺术体验馆
亲身体验制作非遗产品,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,同时举办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。
非遗传承的守旧与创新
80后阮熙越以刻葫芦为窗口,打破外界对“非遗”的刻板印象;也让刻葫芦作为兰州的文化标签,得到更多展示机会,“让更多人知道,在甘肃不仅仅有黄河文化、敦煌文化,还有古老的雕刻葫芦的文化”。
甘肃“非遗工坊”助力就业扶贫
甘肃省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就业人口4700多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。
截至2019年底,此举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,营造了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,形成了浓厚的非遗购物氛围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,扩大了“非遗+扶贫”影响力,极大地提振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,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,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。
在传承创新中绽放非遗光彩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,是一个地方文脉的延,也是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。在这片荆楚大地上,深厚续的历史积淀为它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从传承到创新,“非遗+”的模式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,助推非遗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绽放出新的光彩,让这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。
数据来源
甘肃非遗大数据
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
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
中国非遗数据库
Copyright 2019
Zou的网站
Website
https://static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fb_images/default-sxl.jpg